发表时间: 2024-12-04 18:16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鲁迅有朝花夕拾,其实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属于自己的朝花夕拾,小时候的事情,长大了或变老了才发现是那么珍贵的记忆。
比如说在东北,每个屯子村子都会有各种生动的情节在上演。八十年代的东北生活,回忆起来真是充满温暖而且“香气扑鼻”。小鸡炖蘑菇这道菜看过小品《不差钱》的应该都有了解,是一道东北地区的名菜,一道菜便可唤起脑海中的记忆。
«——【·记忆中的屯子·】——»
东北的屯子和一些南方地区一排排的房子有点不同,这里的房子依靠地形而建,户与户之间有离得远的,有离得近的,但是邻里街坊的感情都很“铁”。“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歌曲的旋律自动浮现,不免让人想到往昔屯里的热闹生活。尤其是下雪天,虽然寒冷,但是氛围感贼棒。
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人,小时候,套着厚厚的棉袄棉裤,仍在天天盼着下雪,越是雪天越欢乐。地里没有农活要忙,父母都在家闲着,放学一路跑回家就能立马吃到热乎饭菜。家里的炕和火墙子烧的暖和极了,进屋就要把棉袄先脱了,否则在室内热得脸都能变成红色。
下雪天杀鸡吃肉,是东北屯子里由来已久的习俗。不像其他人家炖鸡时会加入大量的萝卜或粉条,母亲总是只放一些干蘑菇,她说,要吃就吃顿好的,放了别的,鸡肉的香味就变了。
记忆中,母亲总是在我们放学回家之前就开始忙活,将自家养的笨鸡宰杀处理干净,再配上秋天采摘晾干的榛蘑,细细地炖上一大锅。
当我们推开家门,一股浓郁的鸡肉香气便扑面而来,混合着榛蘑独特的清香,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意。那鸡肉炖得软烂入味,肉质鲜嫩,蘑菇吸饱了鸡汤的精华,更加鲜美无比。
在那个年代,吃米饭还是一件稀罕事。我们屯子并不种植水稻,大米需要从市场上购买,价格昂贵且不易买到。因此,最初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蒸上一锅米饭,那是专属于节日的美好滋味。
后来,随着家境逐渐好转,吃米饭的次数也慢慢多了起来,但仍然是只有在做了好菜的时候,才能享受到这份“奢侈”。母亲学做米饭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一开始,她总是掌握不好水量,不是太硬就是太软,我们也因此没能品尝到真正的米饭香味。
而最念念不忘的,是那一层金黄色的锅巴,焦香酥脆,是童年零食的王者。刚做好的锅巴一人分一块,那份简单的快乐,至今仍记忆犹新。
烙好的煎饼冻在室外,吃的时候再拿进屋里,用冻硬的煎饼卷着热气腾腾的鸡肉一起吃,这叫“冻煎饼就鸡肉”。
以前的野鸡还可以捕猎,从山上捉到的野鸡带回家就被做成了鸡汤。野鸡汤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油星,散发着独特的鲜香。虽然野鸡肉不多,但汤的味道却格外鲜美,此后即使买回养殖的野鸡品种,做出来的却不是记忆中的味道了。
东北的冬天,河流封冻,却也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美味——小河鱼。鱼基本上都是去村口的大河扎的。用自制的鱼叉简单却实用,在凿开的冰窟窿里,总能收获不少小鱼。炸小鱼的时候,屋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鱼腥味,但这股味道对于我们来说,却是美味的预告。
小河鱼种类繁多,有细长光滑的柳根子,有扁而有鳞的鲫鱼瓜子,还有黑不溜秋的泥鳅。炸小河鱼的时候,在加几张油饼,外酥里软,香气扑鼻。
吃炸小河鱼的时候,再盛上一碗苞米面粥,解腻又暖胃。炸好的小河鱼吃不完,会冻在棚子里,想吃的时候再拿出来回锅热一下,虽然味道不如现炸的鲜美,但也别有一番滋味。
除了这些主菜,一些小菜也另有味道,比如辣拌萝卜干、腌辣椒等。这些小菜虽然简单,却也是关键的存在。
吃饭的桌子,则是东北特有的“靠边站”,这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圆形餐桌,平时靠墙摆放,不占空间,只有在做了好饭的时候才会打开。我家的“靠边站”是用红松木做的,刷着红油漆,一打开就显得喜气洋洋,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东北的冬天,屋外冰天雪地,寒风呼啸,但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厚厚的火墙将两间屋子隔开,也阻挡了寒气的入侵,熊熊燃烧的砖炉子将屋子烘烤得暖意融融,木柴燃烧散发出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和放松。
下雪天,不仅可以享受美食,还可以尽情玩耍。我们会在堆满积雪的院子里堆雪人,用胡萝卜做鼻子,用瓶盖做眼睛,用冻苹果做嘴巴。
冻苹果的滋味,酸酸甜甜,冰冰凉凉,是冬日里最美好的零食。如果雪继续下,父亲就会套上牛车,把院里的雪拉到河里,我们也会跟着一起帮忙,拿着小铲子将雪铲到牛车上,再跟着牛车一路走到河边,将雪卸到河里。
虽然天气寒冷,但我们却干得热火朝天,头上冒着热气。回到温暖的屋里,母亲会让我们吃个冻梨,冰冰凉凉的冻梨,在温暖的屋子里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而更让我们期待的,是中午的炸小河鱼,那是对我们劳动的最好犒赏。
除了堆雪人、拉雪,我们还会在学校的操场上打雪仗,即使穿着厚厚的棉衣,也阻挡不了我们玩耍的热情。有时,我们会玩“踢皮球”的游戏,让冻僵的双脚暖和起来;有时,我们会玩“挤香油”的游戏,一群人挤在一起,互相推搡,看谁能挤过谁,在欢笑声中驱散寒冷。
«——【·结语·】——»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冬天不再那么寒冷,我们有了温暖的羽绒服,有了各种各样的零食,但儿时雪天里的那种乐趣和浓浓的人情味却再也找不到了。孩子们不再需要为了取暖而玩游戏,也不再需要分享简单的零食来维系友谊。
儿时的“暖”,不仅仅是食物带来的温暖,更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舒适。而如今,虽然物质条件丰富了,但那份“暖”却似乎越来越难以寻觅。
参考:
新吉林: 作为老东北人,这些您见过吗?发给你的父母,让他们缅怀逝去的时光! 2015-10-25
光明网:让老东北村落“昨日重现” 201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