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江南草圣:菖蒲之美,半生追寻

发表时间: 2024-09-14 16:21

江南草圣:菖蒲之美,半生追寻

江南草圣:一园菖蒲,半生雅趣

01草圣之名,太湖之畔

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有一位被誉为“江南草圣”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做王大濛,一个与菖蒲结下不解之缘的无锡人。

三十载春秋,他在江南大学的讲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退休后,却转身投入到对一株小草的研究中,这小草,便是菖蒲。

他的菖蒲,一盆可值万金,却从不轻易示人,更不言卖,他办的展览,亦是分文不取,只因在他看来,菖蒲不仅是草木,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是他心灵的知音与朋友。

02蒲园之筑,大师手笔

三年前,王大濛为这不起眼的小草,筑起了一座百余平方米的园子,名曰“蒲园”。

这园子,坐落在无锡南边的别墅区,紧邻太湖,水汽氤氲,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造园之人,乃当代园林大师华雪寒,其手笔遍布全国,二十余座私家园林皆出其手。

蒲园虽小,却别有洞天,山石错落,流水潺潺,墙上的铁线莲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园中百盆菖蒲,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每到最佳观赏时节,人们便说:“至无锡,不可不赏菖蒲;论菖蒲,必知王大濛。

03草木之情,文人之心

王大濛的蒲园,是他心灵的栖息地。

每日清晨,他必先至园中,赏草、观花、喂鱼、听鸟鸣,一两个小时的时光,便在这份宁静与和谐中悄然流逝。

菖蒲,生于沼泽,长于溪流,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案头之物。南宋陆游曾言:“雁山菖蒲昆山石”,将其视为知己,日日相伴。

而王大濛,亦是将这份对草木的深情,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他言:“中华民族,乃信仰草之民族,此情此景,世间罕有。

王大濛其人,外表不羁,内心却细腻敏感,才情四溢。

他谈及菖蒲的品性、养护之法,乃至传统文人的喜好,乃至西方的建筑与音乐,皆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三十余年的教书生涯,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些感悟,如今都化作了蒲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

04菖蒲之韵,文化之魂

菖蒲,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早在南宋,文人便赋予了它诸多价值,总结出其“忍寒苦,伍清泉,安淡泊,侣白石”的四大品格,这些,都是文人所推崇,所敬重的。

王大濛说:“中国人对一棵草的情感,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他记得儿时,曾见一位无锡老先生案头摆放着一盆翠绿的菖蒲,老先生对其呵护备至,不许孩童触碰,那份敬重,让他至今难忘。

然而,菖蒲的文化也曾一度断绝,几代人不知其为何物。

于是,王大濛用自己的学识,普及菖蒲文化,办展览,出书籍,让世人重新认识了这棵小草的文化内涵,也疏通了从唐宋元明清到民国的文脉。

05审美之趣,艺术之境

如何欣赏菖蒲?王大濛引用了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话:“短、细、密”,这是菖蒲最美的状态。

种菖蒲,不可施肥,否则叶子猛长,虽好看,却失了精神。

中国人对植物的要求,不仅仅是视觉的愉悦,更是心灵的满足。

菖蒲的种类繁多,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异,故鉴定品种颇有难度。明代《遵生八笺》与《花镜》均将其分为六种,其中金钱、虎须、香苗最为常见。

王大濛常去太湖边寻太湖石,刻字、雕琢、打洞,将菖蒲种于其上,仿佛将山野带入了家中,也将心带入了深山小溪。

菖蒲的香气,独特而提神,与西方的香不同,中国的香气是线性的,徐徐而来,带有一种精神的欲望,能引人至一个遥远而虚无的境界。

06园子之养,生活之诗

为了一棵小草,筑一座园子,这是王大濛的浪漫。

从公寓楼到蒲园,他仿佛从喧嚣的尘世中抽离,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园子虽小,却让他对四季的变迁格外敏感。华雪寒为他造的园子,既有池塘半桥,又有水边小屋,仿佛建于水上,通向远方。

王大濛将园子视为立体的画,每一株植物,每一片叶子,都是他的画笔,他用心呵护,使其越养越活。

除了菖蒲,园中还有五六十种植物,万年青、兰花、铁线莲……每一株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他说:“人生应如美餐,不可单一,应多品尝,才不亏待自己的胃口。

07终章:玩物养志,草圣之心

王大濛自谦不敢称文人,只愿做文人的发烧友,文人的粉丝。

他的人生,从文化的贫血到知识的渴望,再到如今的满足,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菖蒲对他的改变,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心灵的升华。

面对世人对菖蒲的误解,他笑言:“玩,本是高级之词,无功利性,艺术即游戏。”他的蒲园,他的植物,他的生活,都是他的精神世界,都是他的灵魂所需。

他说:“与其说我养菖蒲,不如说菖蒲养着我。”在菖蒲的陪伴下,他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江南草圣,如何以一园菖蒲,书写了半生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