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15 12:23
团风县东临巴河,西傍举水、沙河,北倚大崎山,南滨长江,与鄂州市、武汉市新洲区、黄冈市黄州区、浠水县、罗田县、麻城市相邻。是长江沿岸的商业重埠之一,历史上商业繁盛,明、清年间商贾云集,集市繁荣。同时,团风县也是革命老区,在大革命时期,是全省党员最多的县,截至2021年末,团风县常住人口26.57万人。
团风的地理位置奇特,万里长江至此一分为三,左江、右江与中江将两个大沙洲紧紧环抱,团风便为江河湖泊中的高地,形成一道天然挡风屏障,港口条件优越,常有船只泊此避风,故名“团风”。
另有一种说旧州长河感化河水在此汇合流入长河,水流湍急,团风系有同音字湍沨演变而来,故名“团风”。
团风县历史悠久,始于唐代,至宋代形成集市。历史上古镇团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曾屯兵乌林,朱元璋曾在这里战败陈友谅。团风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名人,如党的“一大代表”包惠僧,革命家林育英、林育南,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等。
回望历史,团风县的底蕴相当深厚,本文将结合地方志和当地史料来为您讲述团风县各个乡镇的名称由来,其中有些来自史学家的考证,有些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看完之后虽然不至于对家乡完全知根知底,以后茶余饭后也能多几句闲谈~~~
方高坪中学
明、清时期,方高坪镇属于黄州府黄冈县慕义乡。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该地区属黄冈县第二区。解放初期,方高坪镇仍属黄冈县第二区。1951年,黄冈县行政区划调整,方高坪镇被划为第七区。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方高坪镇最终成为团风县下辖的一个镇。
据传,在清朝前期,有一位方姓人士在此路旁的小山坪上定居,并开始做些小生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至此定居,逐渐形成了集镇。这个集镇位于一块坪地上,且地势略高于四周,因此得名“方家坪”。
随着定居人口的增多和集镇的逐渐形成,“方家坪”这一名称也逐渐为人所熟知。然而,由于集镇地处一块相对较高的坪地上,这一地理特征使得“方高坪”这一名称更加贴切。因此,后来人们更多地称其为“方高坪”,这一名称也逐渐固定下来。
这一地区的地形特点显著。河道上游两侧分布着连绵起伏的小群山,每逢下雨时,雨水从两侧的山上倾泻而下,汇入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种雨水汇聚成河的现象,为“淋山河”这一名称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的自然基础。
除了地形地貌的因素外,淋山河镇的名称还与一段历史传说紧密相连。相传圣人孔子云游到盂钵山脚下,但见苍松翠绿,山势挺拔,河水波光粼粼,于是找一土墩而坐,悠然一抖烟。忽然阵雨骤至,顷刻间,翠绿的林、挺拔的山、朦胧的雨雾与奔流的河水浑然一体,圣人不禁脱口而出“好一幅林山河中图”,淋山河因此而得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淋山河”这一名称逐渐在当地固定下来,并成为了该地区的标志性称谓。无论是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还是从当地居民的口耳相传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一名称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淋山河”这一名称也得以传承至今。
回龙山镇地处团风县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记载,该镇于唐天宝年间得名,明洪武年间入志,是著名的鄂东古镇。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地处大别山南麓,由大崎山主峰龙王顶南下,经望省亭、城山寨等山,蜿蜒起伏百余里,至此呈现游龙回首之状,回龙山镇因此得名。
又一传说古时有九条龙在此修炼正果,回天庭封位后,思念这里的青山绿水,决定返回定居,回龙山镇因此得名。
“回龙”一词在中文文化中常含有吉祥、尊贵的寓意。将这一寓意与回龙山镇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我们可以理解为该镇在古代可能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地方,因此得名“回龙”,以彰显其尊贵和吉祥。
因传说此地有一座庙宇,系很早以前由马、曹两姓人合建,庙正门上原横嵌“马曹庙”三个大字。由于此地为交通要道,后来人们在此开设店铺,逐渐形成集镇,故名。
上巴河镇合村
春秋时期,上巴河镇境域属楚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后,该地区开始隶属于黄冈县。1949年,上巴河镇属黄冈县第三区。1952年,更名为上巴河区。1958年,改为曙光公社,次年又改为上巴河公社。1984年,最终改为上巴河镇,并沿用至今。
上巴河镇因镇人民政府驻上巴河村而得名,且地处巴河口的浠水县巴河镇上游,故得名“上巴河”。
总路咀镇牛车河水库
总路咀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该镇境域属楚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后,该地区开始隶属于黄冈县。随着历史的变迁,总路咀镇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1949年,总路咀镇分属黄冈县第三、第五区;1951年,属黄冈县第六区;1952年,改为宋坳区;1958年,改为红旗人民公社,次年改为总路咀公社;1984年,改为总路咀区;1987年,最终改为总路咀镇,并沿用至今。
总路咀镇因镇人民政府驻总路咀村得名。总路咀地处于小山岗,山岗下有条小河,据传,早年河道较深,可通木船,常有船拢岸,故称拢船咀。后有董姓人在此做了一座茅屋,称为董家咀。由于此地是北部(罗田、麻城、英山等县)出口的要路,人们来此开设店铺,逐渐形成了集镇,随着集镇的繁荣和发展,“总路咀”这一名称也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该镇的正式名称。
但店镇境域属楚地,隋代后,该地区开始隶属于黄冈县,1951年,但店镇属黄冈县第十区。1958年,改为和平人民公社,次年改为但店公社。1984年3月,撤销但店公社、溢流河公社,重设但店区。1987年,又改为但店镇、溢流河乡。2001年,重新合并为但店镇,至今沿用此名。
但店镇因镇人民政府驻但店村得名。远在前清时期,本地但姓人在但店村开设铺店,故名但店。
春秋时期,贾庙乡境域属楚地,这一历史背景为贾庙乡的名称奠定了文化基础。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后,该地区开始隶属于黄冈县,这一行政区划的调整对贾庙乡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52年,贾庙乡改为贾庙区;1958年,改为高峰公社;1987年9月,贾庙区一分为二,成立贾庙、杜皮两乡,贾庙乡的名称正式固定下来。
贾庙乡的名称直接来源于北宋年间宰相贾似道。相传,南宋末宰相贾似道在乡西南1.5千米的贾家塘建有宰相府,并在镇上修了一座家庙,因此得名“贾家庙”。后来,这一名称逐渐简化为“贾庙”,并沿用至今。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贾庙乡与历史名人的深厚渊源,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春秋时期,杜皮乡境域属楚地,这一历史背景为其名称奠定了文化基础。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后,该地区开始隶属于黄冈县。1952年,属贾庙区。1987年9月,贾庙区撤区设乡时,从贾庙区划出设立杜皮乡,这一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得“杜皮”这一名称正式成为该乡的称谓。
关于杜皮乡名称的具体由来,虽然没有直接的历史文献详细记载其命名过程,但结合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可以推测其名称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地名简写:有观点认为,杜皮乡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原有村村名的简写。因原有村村名为杜皮咀,且自有名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故简称“杜皮”。
名人典故:另外据传该湾是宋朝宰相贾似道家做豆腐皮子的地方,位于一个小山咀上,故称豆皮咀。后演变为杜皮咀,故名。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嘉熙二年(1238)登进士,为理宗所看重。淳祐初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咸淳九年(1273),襄樊陷落,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精兵13万出师应战元军于丁家洲(今天安徽铜陵东北江中),大败,乘单舟逃奔扬州。群臣请诛,乃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行至漳州木棉庵,为监押使臣会稽县尉郑虎臣所杀。
以县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