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3 20:47
最近,前中国女子体操队成员吴柳芳成为了舆论焦点。她在其个人抖音账号上发布了很多跳舞的视频,被部分网友指有“擦边球”嫌疑;同时,前体操运动员管晨辰与她的互动评论也引发了争议。
此事件最新的消息是,吴柳芳被“封禁”的账号目前已恢复,其粉丝数量也大幅上升。从中能看出,支持吴的网友占多数,下一步,吴柳芳可以考虑如何变现了。
事件算是告一段落,但一个前职业运动员、国家队成员、世界冠军,竟然也走上了自媒体、靠流量“挣钱”的地步;明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体,同时,中国在奥运奖牌榜上也早已经是坐二望一,稳居前二了,为什么这么一个“体育大国”的背后,连世界冠军都没钱了?
当然,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吴柳芳哪里没钱了,她已经比很多人过得好了,她退役后,也曾当过体育教师,这已经是一份稳定且不错的工作,她完全没必要搞流量。但是,这里的前提是,她曾是世界冠军,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个行业定律是,你只要在某个行业做到顶尖,你就一定能获得财富。这是社会对顶尖人才的奖励,普通人不付出努力,没有成为顶尖,是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的。
回到上面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搞体育还能赚钱吗?成为了职业运动员,又随着年龄增大,弄得满身伤病,在退役后,他们的出路在哪里?他们要靠什么维持生计?
体育,是富人的游戏,也是穷人翻身的机遇
在中国练体育的人,大多是两个阶层:一,自身家庭条件不错,或者父母曾是职业运动员,孩子因此从小训练,长大后也成了职业运动员;二,家庭条件很差,孩子学习成绩还不好,上高中考大学毫无优势,如果在某个体育项目方面展露出一些天赋,也就从小送到体校训练,如果天赋真的很好,并且努力,也有机会成为职业运动员。
对第一个阶层的家庭来说,孩子练体育不是必须。体育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就算父母曾是职业运动员,孩子也不一定要走他们的老路,因为他们还有很多选择,与此同时,他们在安排孩子练体育时,也不会放弃文化知识的教育。体育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场游戏,赢了一路通关当然最好,输了也无所谓。但对第二个阶层的家庭来说,如果孩子进了体校,那么成为职业就只能是唯一出路,否则,他们就没有退路。对他们来说,体育是他们仅有的翻身机遇。
但是,成为了职业运动员,也并不代表就一定拥有财富。比如吴柳芳,她4岁进体校,也算是熬出头,成为了世界冠军。但因为没有拿到过奥运金牌,就被拿到了奥运金牌的管晨辰“阴阳怪气”。因为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原因,只有拿到奥运金牌,政府会奖励,运动员身价才会达到个人顶峰。同时,体育总局也对职业运动员进行了划分:国际一级,国际二级、国家一级·····,与之对应的,个人工资也有差距。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还是职业运动员。一旦你退役了,你工资自然就没了。因此,政府也考虑到了他们的后路。在2002年时,就出台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工作意见。这些运动员退役后,可以进大学进修,毕业后就能当体育教师。
但是,人最怕的是比较。
体育项目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根据福布斯发布的2023年全球运动员收入排名,以及体育数据统计网站sportico公布的截至2023年底,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50名运动员名单。占据前列的,清一色都是足球、篮球、网球、拳击以及高尔夫这些体育项目。
毫无疑问,这些体育项目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这些项目的职业运动员,真正给他们带来巨大财富的,不只是合同薪资,而是代言、投资等工资以外的收入。而偏偏,这些商业化程度高的体育项目,中国没一个擅长。
那中国擅长的体育项目,为什么就不能大规模商业化呢?兵兵球、羽毛球、体操、跳水·····很可惜,体育商业化并非那么简单。以美国NBA为例,他们在1946年成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才成为全球第一商业篮球职业联赛。而中国的兵兵球,到1988年才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不说全世界,就算在中国,也就退休大爷在玩,靠一群职业的,和一群老大爷爱好者,大规模商业化何其难。
不商业化,单靠政府开工资,运动员收入能高到哪去?
普通人太忙太累,体育并非必需品
按道理来说,中国有14亿人,这么大的市场价值,哪怕一小部分人去看体育,运动员都能获得不少的商业价值收入。但以中国商业化程度最高的足球篮球两个项目为例,联赛的上座率并不高,即便就在家门口,相比去现场看一场CBA,更多人选择的,还是付费开会员在网络看NBA。由此,同样是篮球运动员,NBA的球员单单在中国的收入,都远高于CBA的。没人看,钱从何而来?
除了水平不高外,普通人对国内商业体育联赛兴趣不大的原因是没时间。普通人太忙太累,996加班是常态,体育不是必需品。对体育的热爱程度,也远不如欧美等国。篮球就是最好的证明,美国不管男女老少,收入高低,都喜欢看并讨论NBA;而在中国,关心的永远是18岁左右的青年学生,也只有学生,相对的有时间,有精力去关注体育;成年人,老实挣钱去吧。
中国的大部分职业运动员,要想真正进入普通人的视野,提升知名度,进而提高自身商业价值,也就4年才有一次机会。当奥运会被国人关注时,代表中国出战的运动员才会被讨论,平时?该干嘛干嘛去。可人的青春有几个4年?又有几个人能参加一届又一届的奥运会?上一届还是冠军,这一届已经不在名单的实在太多,又有几个人关注他们。流水的运动员,铁打的奥运会,离开了这个赛场,他们就泯然众人。
体育,只是一份短暂的职业。
怎么提高运动员收入
看到这个小标题,可能又有人要骂,运动员收入已经够高了,你看国足的年薪,他们凭什么拿这么多钱。还是上面的话,任何行业,你只要做到国内第一,你也能拿高薪,国足在世界上水平是差,但也是国内第一。运动员也是人,他们需要钱,需要生活,需要养家糊口。所以,不管现役还是退役,提高个人收入无可厚非。怎么提高呢?现役时尽力提升个人竞技水平,争取把个人价值最大化,同时,尽早规划退役后生涯,当教练、当老师、甚至进入政界商界、或者当网红,相比普通人,他们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
而从社会层面看,体育要商业化,尤其是中国擅长的体育项目。大众对于运动员应该多一份宽容,少一点金牌崇拜,只要平时多关心关注体育,已经是对他们最好的支持。体育不只有奥运会,体育应该和文化、艺术一样,是衣食住行外的很好补充。